清醒与挣扎:铁屋子中的生命选择

22岁时,在大学(远程网课)课堂上,我第n次读到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教材反复提到“挣扎”这个词,但我并不理解它的分量。它像课本上的其他“高频词汇”一样,似乎是理论上的存在,与我的生活无关。直到多年后,我经历了更复杂的人生,面对更多样的人群,才逐渐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挣扎——一种贯穿清醒者生命的宿命。

成长的逻辑链条:我如何成为“挣扎者”

我的成长过程,从未有明确的指引,也少有外界的保护。我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能给予我的,是完全的自由——或者说,放手。这个看似宽松的环境背后,意味着没有人为我选择未来,没有人告诉我何为正确,我必须依靠自己,从零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链条。

1.独立选择的早期觉醒

在学校,我很快意识到:没有人替我负责,我的未来全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我将“努力”定义为改变命运的最可靠方式,于是我把精力投向学习,像攀爬悬崖一样,一步步向上。

•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己承诺的兑现;

•每一次深夜学习,都是对未来的投资;

•每一次失败后的反思,都是对下一步计划的优化。

这种逻辑是线性的,因果明确:努力=改变自己。

2.创业中的非线性挑战

然而,当我进入创业领域,我发现现实并不像学校那样简单明了。努力与回报之间并非总是成正比,随机性和环境因素常常让逻辑链条断裂。

•订单的不确定性让我明白,市场规则比学术更复杂;

•客户的喜好多变,逼迫我不断调整策略;

•竞争的激烈性提醒我,单靠努力并不足以保障成功。

面对这种复杂性,我学会了构建多维度的思考:分析因果、评估风险、复盘决策,重新缝合断裂的逻辑链条。

3.复盘成为我的核心行为

在创业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复盘的重要性:

•为什么这个广告的转化率低?

•为什么这个季度的客户流失率增加?

•为什么这个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复盘让我能够不断调整,不断进步。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个人成长,我都在用这种“总结—改进”的方式优化自己。

挣扎:逻辑链条无法完全缝合的时刻

然而,即使有了这些成长中的逻辑链条,我仍然无法避免挣扎的本质——那种清醒后带来的孤独和无力感。

1.面对规则的荒诞

我开始意识到,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并不像逻辑那样公平和清晰。

•有人靠机遇一步登天,而有人一辈子也得不到舞台;

•有人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成功,而有人拼尽全力却无果。

我清楚地看到,这些规则并不完全奖励努力,它更倾向于迎合随机性、资本逻辑甚至社会认知的偏见。

2.对意义的追问

挣扎的另一个层面,是对意义的追问。即使清楚规则的荒诞,我依然选择努力。因为对我而言,努力并非只为了结果,而是一种对自我的赋义。

努力让我清楚地感知自己的存在感:每一次深夜敲击键盘,都是在对抗虚无;

努力让我获得秩序感:它帮助我在混乱的世界里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稳定区域。

卡缪曾说,荒诞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在荒诞中赋予生命意义。努力,正是我赋义的方式。

清醒者的宿命:孤独但问心无愧

清醒让人孤独,因为你看到的世界,与多数人看到的不一样。

当大多数人满足于随波逐流时,你却坚持寻找自己的方向;

当大多数人享受规则的保护时,你却选择与规则保持距离,甚至尝试挑战它。

这种孤独是挣扎者的宿命,但它也让人问心无愧。因为每一个清醒者都明白:挣扎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尾声:在黑夜中挣扎,但不放弃

我不否认,有些人可以不经挣扎就站上舞台。他们或许并不需要像我一样建立复杂的逻辑链条,更不需要在深夜中复盘失败。但这并不妨碍我尊重自己的选择。我的挣扎,是我与世界达成和解的方式。

鲁迅在“铁屋子”寓言中写下了挣扎的绝望,但他依然以文字呐喊,为时代留下一束光。我也愿意像他一样,在黑夜中敲击键盘,为自己的存在注入意义。因为我明白,即便规则荒诞,即便成功短暂,我依然选择真实、清醒、问心无愧地活下去。

这是挣扎者的自由,也是我坚持的意义所在。

2024年12月1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