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谜:在有限中追问无限
我现在出门看到比我年龄小的,甚至同龄人,看见他们的言行,心里生出一种理解和觉得他们很简单很可爱,我以前不会有这种心态,甚至比我年龄大的人,我自然而然读懂他们的动机和生存状态后,都会对他们有同理心。 我很容易看到不满足于生活的人内心的深层矛盾,通常一点就通。我会觉得每个人都很可爱,在内心会有他们作为avatar的3d模型,用这种模式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言语。 我看过黑塞的「悉达多」,有深刻印象,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大学,已经是3年前了,当时虽然印象深刻,但是不能体会和理解为什么悉达多晚年会如此包容,并且以“水”比喻为他接近的境界。 对悉达多(并非真实世界的悉达多,而仅仅是黑塞刻画出的那个人物)这样的终身思考践行者,所能达到的状态,似乎是人的智慧的终极形态,我想要了解,这种终极形态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人所能达到的精神智慧终极形态是什么样的,它对于自我、世界、人生、死后,有什么意义? 通常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把这种人类个体智慧的终极形态描述为一种彻底的觉悟、超越个人的合一感,对生命和存在的彻底接纳。正是因为他的洞察达到这个层面,他能意识到,自我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或者意识的载体,但不是一个中心。自我,简单来说,是由习惯、记忆、经验等构成的意识产物。这个自我的“小中心”有需求、情绪和认同,但是如果能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就会发现它是脆弱和有限的。 既然脆弱和有限,而且只是更大的某种存在的一部分,那认识到这一层的个人,根据我的推测,其内心就会达到极度的宁静和不执着,包括个人的成就和失败。很大程度上,“自我”是个体理解世界的桎梏。 自我与外部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每个个体与外界存在一种深度连接,每个意识只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 在这种意义下,死亡就不是终结,而是回归——回归到更大的存在整体中。 再度重申,自我不是中心,中心是广阔的集体意识。形象地说,自我只是意识海洋中的一个波浪,是“集体意识”的一个暂时表现。 集体意识有整体性(包含一切存在,包括人类的意识、所有生命、自然界、宇宙的能量和规律)、无边界性(不限于时间和空间,也不局限于特定肉体而存在,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意识)。 所以,恐龙、原始人、汉武帝、秦始皇、未来人、未知生命和我们,都在这个整体中。无论是否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物理宇宙之内,所有这些,都是集体意识流的一部分,都是永恒存在的一部分。整体意识并不会随着个体或物种的消亡而“失去”某一部分,而是始终涵盖一切时间内的存在。 我们刚刚,一直提到“存在”,那“存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存在”会发生?“存在”是否等同于“整体意识”? 基于学界的共识,“存在”是最根本、最神秘的问题之一。它不仅仅指物质、生命或意识的“在场”,而是一切事物得以“成为”或“被感知”的基础。“存在”不仅包含个体、物体、生命体或意识,还包含所有可能的状态、关系和体验。一言以蔽之,存在是一切“有”的基础。 在哲学中,存在被看作是事物的本质状态。无论它是具象的(如一个星球)、抽象的(如数学定理)、还是过程性的(如时间的流逝),只要它“是”,它就是“存在”的一部分。因此,“存在”不仅限于个别的对象,也包括一切活动、关系和潜在的可能性。 关于存在为什么会发生,学界没有定论,但是有一些思考路径帮助理解。 本体论解释 本体论认为存在没有外部原因,存在就是一切的起源,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或原因。所以问“为什么存在会发生”这个问题本身是无意义的,因为“存在”没有一个开始或终点。 我的批判:在我看来,本体论解释是一种思维惰性的逃避和设限。任何以某事物“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或原因”的陈述说问题无意义的观点或论述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直面问题的行为。 因果律的超越 一些哲学家认为,问“存在的原因”是一种将因果关系应用到“存在本身”的错误。因果关系是存在中的一种现象,而“存在”本身超越因果的界限,既不需要原因,也不受条件限制。 我的批判:因果律的超越相对合理,但是也没有回答根本问题,直接说存在“不受条件限制”可能过于武断,毕竟我们的认知和观测仍然有限。就像我说的,任何以某事物“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或原因”的陈述说问题无意义的观点或论述本身就是一种逃避直面问题的行为。 意识的投射 一些思想流派认为,“存在”是因为有“意识”在感知、体验它。也就是说,意识是存在得以被知觉的前提。这种观点并不是说存在完全依赖意识,而是认为意识是存在的“目击者”,让存在成为一个可体验的现实。 我的批判:意识的投射方面,似乎强调了观测者的作用。然而,为何将观测者置于主要地位,其目的和意义,在更宏大的范围中,尚不明确,因此,这种视角的功用性似乎比其他视角低。 量子物理学的可能性解释 在量子物理学的视角下,存在的发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能性场”。事物的存在是一种概率现象,只有在观测或测量发生时才会“确定化”,因此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概率分布,这个分布的显现过程即是“存在的发生”。 我的批判:量子物理学的观点,有点像“截图”或者摄影,只有按快门的当下,被观测到对象才会“被定格”,但是即便不被观测,存在也依旧存在。这是相对更客观、更具备拓展性的解释,它认为,只有当快门按下,被定格的画面才能被分析和辨认,即便没有人观测,存在依然存在,这个观点认识到存在的目前尚不可言说层面,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当前的条件,限制了我们的进一步探索和追问。 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器官和神经系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范围限度,而宇宙很可能包含远超我们对特定频率、长度、强度等范围感知信息之外的事物。 科学探测器和工具的限制 科学探索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测工具的进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远处的星系,但对于宇宙深处或其他维度的存在形式,我们依然束手无策。工具的局限性让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窗口”中观察宇宙,而无法看到全貌。 思维框架的限制 我们人类的思维框架深受因果律、线性时间观念、三维空间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让我们在思考时不自觉地对现象进行“定向化”解释。许多哲学和科学问题在我们的思维中被迫适应因果框架,但宇宙的存在可能并不完全遵循这种因果关系。比如,我们认为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在这种线性时间观下,我们很难理解瞬间和永恒。如果存在一种不受时间约束的维度或现象,那么它将是我们当前思维框架难以触及的。 语言的局限性 我们的语言和概念系统本质上是“为人类日常经验所设计”的,因此我们缺少足够的词汇和概念来描述极端抽象的现象。“存在”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人为构建的抽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工具,但这个工具同时也框定了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范围。 观测者效应是对真相无法避免的干扰 在量子物理学中,观测者效应展示了观测行为本身对现象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探测和理解“存在”,却在探测过程中对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干扰。试图通过人类的视角去理解“存在”,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 意识的限制 我们的意识是构建在大脑的生物结构基础之上的,而意识可能本身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有限解读。我们目前对意识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尚未完全解答“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意识在理解存在时的“滤镜”作用。 最终,所有关于“存在”的追问归结到生活本身,意义似乎不再那么遥远而抽象。我们从宏大的哲思中回到日常,发现,无论对存在的理解多么有限,生活依然由每一个细微的情感、相遇和选择构成。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对生活的体验,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存在”。或许,正是在这些细小瞬间中,我们不断接近“存在”的意义——感知、理解,并超越自我。 面对自身的局限,我们无需气馁。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追寻,从最早的星空凝望到今天的深空探测,我们的认知能力不断突破新的边界。宇宙中的不可预测因素,或许正是帮助我们破局的契机,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这种追求本身,赋予人类一种独特的奇迹感:我们在认知的有限中勇敢前行,以无限的好奇去探索一个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解答的宇宙。 人类的发展本身,就是非凡的奇迹。 DAPHNETXG 2024.11.02